“度”代表了做人的分寸和做事的格局。為人處事,有了“度”,才能進退自如。
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”。語言的能量,超乎我們的想象。孔子回復道:“御人以口給,屢憎于人?!?/span>就是說伶牙俐齒、咄咄逼人經常會被人討厭,若是一味地言無不盡,觸及談話對象的痛點,那么身邊的朋友必定會一個一個離你而去。
多鐵的關系,都禁不住口無遮攔,說話不懂尺度,最后必有禍難。
真正層次高的人,面對任何事都會干得漂漂亮亮、利利索索。 由工作態(tài)度反映出來的狀態(tài),最能暴露出一個人的格局、思維方式、耐力等重要品質。
男雖身在禮部衙門,為國家辦照例之事,不茍不懈,盡就條理,亦所深愿也。
不茍就是不茍且、不隨意,態(tài)度端正、一絲不茍;不懈就是不松懈、不拖沓;盡就條理,就是一切都有條有理。即便目前所做的事你不喜歡,只要在其位,就要履其職,工作有力度,事事有著落。能夠做到的人,哪怕沒有大成,也會常有小獲。日本實業(yè)家鈴木正三說:“工作坊就是道場。”王陽明說:“人須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,方能‘靜亦定,動亦定’?!?br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/>工作也是一種修行。功夫下得越深,根基也就扎得越穩(wěn)。當你用力工作,踏實進步,靠譜辦事,也就開啟了自我進階之路。
少年讀書,如隙中窺月:由于自身閱歷有限,讀書如縫隙中看月亮,管中窺豹、一知半解。中年讀書,如庭中望月:由于閱歷的增長,理解也愈發(fā)深刻,這時候讀書,是經世致用。老年讀書,如臺上玩月:人生行至暮年,能在書中欣賞大千世界,玩味萬般人生。
袁枚曾說:“讀書不知味,不如束高閣,蠹魚爾何如,終日食糟粕。”都說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,一個人的氣質里,藏著他讀過的書,而一個人讀書的厚度,就是他為人的深度。讀的書越多,你越會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人,該做什么樣的事,過什么樣的人生。
《孫子兵法》上說:“求其上,得其中;求其中,得其下;求其下,必敗?!?br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word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/>意思就是:追求上等的,可以得到中等的;追求中等的,可以得到下等的;追求下等的,什么都得不到。
當年,曾國藩十年之內七次升遷,從一個普通進士迅速成為二品大員。這時的他,本來也可以像其他官員一樣,安坐在廟堂之高,享受著榮華富貴。
但追求高遠的曾國藩,卻不止于此。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嚴格要求自己,讓自己由文臣變成武將,白手起家練就“湘軍”。《菜根譚》里說的,“立身不高一步立,如塵里振衣,泥中灌足,如何超遠?!?/span>一個人的追求若沒有高度,就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,像在灰塵中抖衣服,在泥水中洗腳一樣,怎么能夠做到超凡脫俗呢?一個人的未來,就是這張大餅,而是否能烙出滿意的“大餅”,則取決于烙它的那口“鍋”,也就是你所追求的高度。做人一定要向著月亮去追尋,即便最終得不到,你還可以墜落星間。